浅论女性主义对爱情意识的反身性建构
英语课作业,写完很久了。论证的不是很严谨,毕竟写的时候主要想着的是字数。而且有硬加联系的嫌疑,课程是《英语女作家作品选读》嘛。
但是,绪论我写的很认真。
绪论
人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文化背景之中,而文化背景对人的这种形塑过程,主要集中于人生的前段。这一过程,具有一种历史性。因为人思想认识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大部分受到的只是当时的文化的影响。即使是过去的文化通过故纸堆对某个人的思想形成造成影响,也是通过某种当下的方式施加的。
因为这种历史性,人们对“过去”的认识也是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的。也就是说,被自身文化所再现的“过去”,取代了真正的“过去”,反而使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当代性。可以这样说,正是人思想认识的历史性,使得人忽视了这种历史性。
这样一种忽视的后果,就是人会把一些历史很短的事物看成是历史悠久的。实际上,这些事物的历史,甚至可能仅仅比认识主体的生命早开始几年而已。
而爱情这一概念,一直处于不断的建构与再建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它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范畴。接下来,我将会尝试探究爱情概念的缘起、发展,论述现代女性主义对其的反身性建构。
一、前现代的女性形象与爱情
在中文中,爱情这个词本身的历史仅有一百多年,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开始将love翻译为爱或者爱情。在此之前,两情相悦,以心相许等类似的词语,其实表达的只是一种喜悦的心情,或者表达愿意达成婚姻(相许)的意愿。《红楼梦》中贾母曾对才子佳人小说这样评价:“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贾母的这一说法,证明了直至清朝,中国尚未出现爱情这一概念,同时生动的体现了爱情如何被建构和再生产的过程。爱情概念先产生,然后受到爱情概念影响的人对爱情进行实践,爱情由此得到再生产。
同时,在西方,爱情最初也并非确定女性相关。柏拉图式爱情这一就观念就是认为只要男性之间才存在真正的爱情。
中世纪时期,爱情被认为是和婚姻是冲突的,只有在婚姻之外,才可能存在爱情。如果一个人爱上了自己的配偶,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骑士小说中,每位骑士都需要向一位贵妇人效忠,更加强化了这一概念。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也向一位夫人宣示了自己的爱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至少对于一个骑士来说,没有爱情的对象,是不完整的。虽然《堂吉诃德》作为骑士小说的终结者终结了骑士时代,但是他没有消解爱情的必要性。即使他对堂吉诃德的爱情充满了嘲讽,但是他并没有嘲讽爱情本身。
在这一时代,女性在文学作品和现实世界中,并不具有独立性。其作为男性的依附,在文学作品中仅作为爱情的被动接受方存在——即使是“主动”的爱上男性,也是被作者控制的主动。而爱情,是作为男性气概的一种标志而存在。也就是说,前现代的女性形象和爱情,与女性无关。
二、工业时代——童年的崛起和爱情婚姻的建构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进程,西方人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初期,大部分工人家庭全家的人口都住在一个房间中。夫妇之间的性行为虽然不会公开进行,但也并不会被特殊的隐藏。人一旦性成熟,性行为自然开始。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空间发生了变化。独立房间,隐私空间的出现,使年幼的人类不再视若平常的目睹性行为。童年,这个人生阶段,第一次出现了。儿童被认为是不成熟且纯洁的,不应该接触到性。性的压抑和污名化随着童年的崛起而增强。青春期开始被强调。青春期作为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往往和浪漫的爱情联系在一起。而玛格丽特米德,在《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走进三个不同的部落,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虽然地理位置相差不远,但“气质”迥异。阿拉佩什男女都是十分温顺、温良、随遇而安、善于与他人合作。而蒙杜古马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虽然也忽视性别在确立人格差异中的作用,然而,无论男女,文化强调他们都应具备一种勇猛刚强的性格特征。德昌布利在父系制的形式背后,由女人掌握着社会的权柄。。男人则过着一种“由女人主宰的生活。仪式是为女人所举行的,女人在经济安排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性生活,他们听到的一切都是在强调女人的主动权。被选中的男孩将从选择他的女孩那儿得到一件礼物和一次挑逗的机会。因此,这里的男人拥有女性气质,而女人则拥有男性气质。通过讨论,米德否认了认为男女的不同气质是由性别等生物因素造成的说法,指出气质乃是由文化塑模而成的,并认为人们通常所谓的不正常行为主要是指那种与该社会文化规范所期盼相违的行为。由此,米德开启了Gender和Sex的区分。
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米德论证了青春期的非自然性,将青春期和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在这本书中,萨摩亚人把性看做自然而然的一般事物,把爱情看做是羞耻的事情。论证了爱情的神圣性和性的污名化并非是天然的而是建构的。
那么,我们现在这样一种将爱情神圣化并把爱情和婚姻联系在一起是如何出现的呢?
在此不叙述女性获得受教育权的过程,仅讨论这一事实造成的结果。随着女性受教育的进程,女性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被当时的书本所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说,男性建构的爱情,被女性所接受,视为人生的必要。儿童这样一个生命阶段的出现,伴随着性压抑。青春期对性的渴望和外在的社会性压抑冲突,爱情被慢慢成为了一个更重要的人生主题。而随着女性读者的增加,男性视角下的爱情不足以满足女性的需要,一批女作家开始创作自己的爱情。
《傲慢与偏见》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女作家,她整合了爱情和家庭责任这两个被赋予女性的特质,将爱情和婚姻结合在一起。女性被认为需要幻想的爱情,被与婚姻连接起来,婚姻逐渐开始被认为是以爱情为基础的。
三、现代女性主义的反身性建构
女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受到自己文化背景的影响。当她的作品完成并出版之后,这一作品也成为了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持续的对读者造成影响。后来的女作家的文化环境,包含了前人女作家的影响。女性与男性,女性与世界的关系,受到这些文化背景的建构。
所以在某些意义上讲,女性主义小说不仅仅是发现了女性,而是塑造了女性。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女性才具有了自己的主体。
爱情在这一过程中,先是被建构为女性特质,然后成为女性主义的基础之一,通过对爱情的意义重复的建构,爱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体现了不同的女性意识。女性总是渴望爱情这一概念,是对女性的桎梏。在早期,女性主义在这个桎梏上试图寻找自由,而且真的以这个桎梏为基础获得了些许自由。在这些许自由的基础上,女性主义得到发展,开始发现和塑造女性的自身。
女性主义小说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进而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但是,由于这样一种反身性的过程并不具有特定的方向性,女性主义实际上处于螺旋发展的过程中。
四、当下的境况
到了这个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亲属关系、共同居住和社会阶层形成的网络不足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大规模文化与社会整合,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现代人来说,行为准则,是非标准,审美好恶都收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大众传媒更是为人们提供了自我期许,对人们进行社会形塑。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爱情的概念,爱情才随之出现。大众传媒场域受到女性主义小说影响的同时,受到经济场域的钳制。爱情已经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异化对象和异化手段。爱情,又一次成为了对女性的符号暴力。
最后,因为女性对爱情意识的建构与爱情意识对女性的建构这一主题比较复杂,在这一过程中并非仅有女性主义和女性小说发挥作用,但是我在此仅试论了这一部分。在尝试讨论过程中,或许步子迈得太大。对于这个主题,还需要更深入和更严谨的研究。
参考资料: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董燕生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宋践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周晓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张玲/张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大鸣. 城市文化职能论——都市人类学研究(中)[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32-36. ]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